夜晚

雲門舞集《定光》 人與自然的美妙詩篇

黃秀卿 發佈於 2020-10-14 01:46:09 | 糾錯指正 | 列印 上一篇 下一篇


 
(記者黃秀卿/台中報導)  該如何呈現一個人最光明的時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最新作品《定光》,集結跨界音樂人林強、旅美作曲家張玹及服裝設計陳劭彥,4人齊聚探索身體與聲音之間的最大可能,以最單純的元素詮釋大自然的千變萬化,找尋內心那道安定溫暖之光。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表示:「《定光》想追求的是一種純淨、一種心靈提升。這次在聲音上去除了許多人為的創作,希望在聲音的傳達,能從大自然或是心靈裡面提升出來。我想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大家可以心無旁鶩、更聚焦地感受《定光》單純的美。」10月24(六)、25(日)日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雲門舞集《定光》臺灣巡演最終場,與中部朋友一同感受舞作中寧靜的力量!
合照.jpg
有錠光佛寓意的舞作《定光》,鄭宗龍分享「這是我與張玹來到臺中與強哥(林強)討論時定下的名字。」排練期間,舞者們接受攀登高山訓練,用身體直接感受土地。他說:「舞者回到排練室後,我看見他們的腳部動作變多了,變得豐富了。舞者在肢體慣性的改變,以及肌肉使用方法開始變化,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改變。」同時,舞者也跟著張玹學習打開耳朵靜下心,練習呼吸、發聲,讓身體成為一個發聲載體,把吐氣聲化為風聲、搓手聲變成樹葉的聲響,拍打大腿成為落雨聲。《定光》就像是一場沒有樂器的演奏會,舞蹈與聲響的碰撞就在純白潔淨、如夢似幻的舞台上展開;在一片波光粼粼間,觀眾聽見的是舞者發出如同置身山林間的聲響。不似鄭宗龍過往作品有著強大向外拋丟的能量,《定光》帶來的是溫柔且持續湧出的安寧,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好。
鄭宗龍與林強、張玹3人這次在音樂的合作,試圖挖掘音與聲的更多可能。林強分享「用最簡單的方式,用音樂、用舞蹈和張玹的聲音弄出特別的東西,這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實驗性,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音樂使用了磬、三弦與月琴等樂器來展現,當擊磬的那聲「鏘──」出現,讓人著實有著「光」的感受!林強提到:「我思考著聲音與舞者之間的關係,我的音樂可以如何補足這個空間。因為舞蹈表演是在一個空間裡,大多在室內空間,或是舞台上。在空間與舞台之間產生的表演能量,我的音樂想將它包覆起來,形成一種氛圍。所以,我才跟宗龍與張玹說,你們先排好,我再來處理感受。」
張玹則透過陪伴練習,熟悉舞者們各自的聲音質地與特性,並引導傾聽萬物,同時轉化台語的疊字聲韻,由舞者唱出彷彿置身大自然的聲音地景。張玹表示:「我其實不太會說台語,但這些音調很有趣,有點像我熟悉的發聲。我將這些疊字音調挑出來排列、組裝、譜成曲。像是蟬叫聲、流水聲,是將台語的子音與母音拉出來用。舞者模擬蟬叫聲時,是使用ㄗ、ㄘ、ㄙ的舌尖發音,嘗試用氣音、與舌頭、臉部肌肉來產生聲音。」舞者吟唱出來的台語疊字詞組或許已跟原貌相距甚遠,但這些純粹的聲響發音,卻給予一種安定的力量。
服裝設計陳劭彥分享:「在聽到錠光佛的故事後,我想著在服裝上有什麼可能可以更簡單,也讓人回到那種自然的狀態。我觀察了早期的佛像雕刻,看見雕像上衣物與身體的貼身感,與細微處呈現出的衣料皺褶刻痕。所以,我這次使用較為貼身材質的布料做舞衣,舞者身上塗的紅、藍、黃等鮮豔顏色則是自然界的斑斕色彩。這些塗上不同色彩的舞者聚集時,顏色的呈現就有著不同層次,但獨立出來又有其特色。像是有位塗上草綠色的舞者,我看著他那段獨舞時,想像著像是竹子、草隨風搖曳的畫面,而我將這些想像的抽象線條與細節畫在舞者身上。」當舞者身上的色塊因汗水浸濕而開始渲染,舞台上的風景也隨之轉變。在光影游移呼吸之間,舞者展現的是大自然循環不止的生命力。
臺北首演之後,觀眾留言最多的是「《定光》獨特與美麗,深深感動著。」舞者的肢體流動與聲響製造,映襯出簡單與寧靜、「定中而有光」的狀態。歌劇院邀請你與《定光》一起漫步山林、聽著自然裡的聲音、感受透著雲朵與樹葉的光,細細體會那溫暖的靜謐。圖/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廣告刊登、新聞當事人、店家、地點、糾錯、指正、爆料、投訴、申訴請聯絡:Leecwstar@Gmail.com、0985-047899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0關注

0粉絲

778新聞

熱門排行
官方社群

業採諮詢-台灣:

0985-047-899


業採諮詢-大陸:

131-2338-8257

Copyright © 2024 兩岸時報總社 圖 ‧ 文 版權所有、採訪供稿:Leecwstar@gmail.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