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國美館
國立臺灣美術館作為培育科技藝術創作人才之推手,多年來持續辦理「藝術跨域創作案」、「藝術跨域策展案」及「數位人才國外駐棧創作計畫」等,林月霞的「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為今年(2022)第二檔藝術跨域創作案徵件獲選作品,展期從6月4日至7月24日於一樓時光天井多屏幕展區展演。〈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是關於腦細胞病變,記憶失序的醫學與新媒體藝術跨域的個案研究創作,也是從阿茲海默症的實證醫學角度出發,透過新媒體藝術手法轉譯所成的跨域作品。
林月霞老師創作~~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做品
林月霞老師創作~~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做品
林月霞老師創作~~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做品
林月霞老師 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作品 藝術創作能深入人心,除作品題材令人觸動、表現新穎之外,其主軸與創作者之間的連結程度也是重要關鍵之一,越是從「自身」出發,則越能牽動觀者經驗而與創作者共鳴。「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則有如此的魅力,藝術家從自身家族阿茲海默症的遺傳史出發,激起對此症狀的探索,更近一步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學辛裕隆醫師合作,所以,最後呈現的作品是在客觀的實證醫學檢測儀(個案腦波儀(EEG)數據與核磁共振(MRI)影像)為基礎下,創作者再以主觀的感受和藝術方法陳述她的人道主義與生命觀。
林月霞老師致詞
林月霞老師 致詞
林月霞老師創作~~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做品
林月霞老師 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作品
#林月霞老師與蔡志榮老師~論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的創作由來~
林月霞老師與蔡志榮老師~論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的創作由來~ 生物學家科思克說:「我們身體是一個宇宙,從原子到電子,充滿複雜的結構系統。」而林月霞的〈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的確劃擘了一個腦內的宇宙世界,雖充滿想像,卻又根植於生物醫學。也就是,她從從實證醫學出發、新媒體藝術為主軸,由此讓觀者以微觀的角度深入了解生命的本質,即是以細胞的基本結構與病變為創作發想,進而對身體這個肉身的再認識,與對生命的重視。今天生命的形式,已不僅僅是攸關於生與死的界線,更有許多如人造器官、神經意識與肉身之間的關係都超越我們既有的認知,尤其「元宇宙」概念被提起之際,不禁讓觀者聯想起「意識」與「肉身」間的關係。試想,當未來速度真的可以快速到讓我們意識與肉身分離,讓意識存留在虛擬世界裡,則我們是否會避開肉身病痛的糾纏,如阿茲海默症等。
林月霞老師創作~~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做品
林月霞老師 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的創作
林月霞老師&
清傳茶食創辦人 郭書馨向林月霞老師探討有關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的知識
林月霞老師創作~~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做品
林月霞老師 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的創作 當代錄像大師比爾‧維歐拉曾說過:「藝術不是關於可見之事,而是關於不可見的世界,最動人的藝術是讓人看見那個「空」,它提供了「空」的可能性。」觀賞林月霞的「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創作,即在結合醫學實證外,又以充滿想像的立體視角,在新媒體藝術的世界裡,讓我們進入一個想像的人體宇宙世界裡,並重現阿茲海默症病人的記憶消失過程,而這個歷程是陌生卻又熟悉的,由此,我們不僅從醫學科學了解此病症,更由此生發出對藝術創作的想像。
清華大學邱誌勇教授致詞
清華大學 邱誌勇教授致詞
林月霞老師作品說明
林月霞老師 與~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作品
林月霞老師創作~~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做品
林月霞老師 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的創作 展覽地點:台灣國立美術館一樓時光天井多屏幕區 展覽時間:2022/06/04-07/24
#來賓~台中803總院耳鼻喉科主任柯敏正醫師與林月霞老師對有關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的交流
來賓~台中803總院耳鼻喉科主任柯敏正醫師與林月霞老師對有關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