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秀卿報導】藝術創作的力量,可以為生命帶來多少精彩? 「拿起筆,隨意撇來撇去就很快樂!」、「活到老學到老,創作讓我們頭腦更靈光!」
一場跨越年齡和社群的「好Fun.好Young—藝起交陪」成果展,即日起在紙教堂「流」藝廊展出。從最資深的九十七歲阿嬤,到魚池鄉共和國小的七歲學童,從石雕創作到多元媒材的運用,讓人看到質樸卻充滿旺盛生命力的精彩作品。
今年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灣綠工藝希望工程」計畫的支持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持續以工藝作為社會處方籤,深化工藝與社會的互動連結,特邀請林貴、廖珮如及陳立三位老師共同規畫「藝起交陪」工作坊。課程涵括多媒材創作、石雕及石頭彩繪,參加者有內加道長青繪畫班、愚人之友大智然菜園仔失智照顧據點、桃米長青繪畫班及共和國小學童,共計有112人次參與。
主辦單位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新珠開場時表示,「創作會激發豐厚的生命能量,透過工藝一起交流陪伴,將人與人的心結合起來,彼此療癒,這樣溫暖的模式值得延續下去。」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行銷組蔡體智組長,大為讚嘆阿公阿嬤們的創作精神,也肯定共和國小學童加入石雕、彩繪,成就一場青銀共創的璀璨,期待內加道成為石雕與馬賽克拼貼的故鄉。
愚人之友基金會李希昌執行長,提及早期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協助他們日照中心打造蝴蝶花園,阿公阿嬤一起搬石頭,歡欣等待蝴蝶飛來,可見長輩們對生命有著很大的期待,「而藝術創作更能豐富他們的精神層面,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幫長輩們創造更有生命力的舞台。」
陪伴社區長輩創作十多年的廖珮如老師,此次特別設計石頭彩繪課程,她表示,在課程中互相激盪,是身心靈最好的療癒。「創作讓身心從繁雜瑣事中抽離,也增進社區的凝聚力。希望大家可以一個影響一個,一年畫過一年,一代傳過一代。」
規劃多媒材創作的陳立老師笑說,這一次的課程,對這一群高齡八、九十歲的老頑童來說,可是很燒腦,除了要手眼協調,還得絞盡腦汁玩創意。「但等到作品完成時,每個人臉上又堆滿笑意。整個過程中一幕幕都是最美的風景。」而內加道的創作成果,包括石雕、馬賽克拼貼牆,也引起其他社區的注目與興趣,學習的火苗即將擴散延燒。
帶領石雕創作的林貴老師,是台灣知名的原生藝術家林淵之子。石雕工作坊的成員除了長照據點的長輩外,還邀請共和國小的孩子也一起加入。看到孩子們拿起鑿子嘗試學習在地工藝,林貴開心地說:「有人想學我就教,多一點人認識這項工藝,才有機會將文化繼續傳遞下去。」
共和國小謝永義校長則肯定地說:「謝謝主辦單位讓孩子們有這麼精彩的體驗活動,認識在地的石雕文化,這是場很棒的學習。」 高齡九十七歲的蘇錫阿嬤,笑呵呵地說,「每當來畫圖就很開心,大家都很照顧我。」她的女兒劉翠蘭一路陪伴鼓勵,「媽媽在這裡得到很多快樂,她從沒有自信,到可以驕傲地與人分享作品,這是最大的鼓勵,也是我們做兒女最欣慰的事。」 大埔里四鄉鎮面臨人口老化的課題,長期以來關照農村社區營造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分別在2004年、2007年在埔里鎮桃米社區和魚池鄉內加道社區開辦長青繪畫班。隨著歲月更迭,桃米參與的第一代長者多已逝,加上受疫情影響而沉寂了一些時日。直到兩年前在佳禾作物科學股份有限公司張月琴女士的支持與蔽月山房提供課程場地而重新開班,正式邁入2.0版,參加者多是年輕的阿公阿嬤,他們有許多都曾經陪伴家中長輩參加過1.0版繪畫班, 身為桃米新移民的張月琴女士,看到第一代長輩的作品被兒女小心珍藏,感動之下大力支持,她希望2.0版的阿公阿嬤,和他們的父母一樣,不斷創作精彩的作品留給子孫們。 「好Fun‧好Young─藝起交陪」成果展,展現桃米與內加道兩地長者、學童的作品,內容豐富多元,在Fun與Young之間,串聯生命的流轉與精采,歡迎各界前往紙教堂流藝廊參觀。圖/業者提供
‧展覽日期:2023/10/07—2023/11/20,每日09:30~17:00 ‧展覽地點:紙教堂「流」藝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