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秀卿報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師劉明浩,在校內開設生態攝影課程,近年將鏡頭從野外移至棚內,自學顯微攝影,窺探蝶翼散發迷人光彩背後的秘密,顯微攝影無論器材投資、心神磨耗都讓人咋舌,但劉明浩不藏私,樂於分享他創作過程的技術心法,希望更多人一同投入生態數位典藏的領域,近期他在紙教堂「流」藝廊展開顯微攝影作品義賣,所得全數捐予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蝴蝶棲地營造計畫,希望能為台灣環境永續向下扎根。 劉明浩在網路上有個「浪子炎男」別名,他經常出沒埔里野溪淺山,蝴蝶喜歡在陽光乍現時現蹤,劉明浩趴在地上,膝蓋手肘沾染塵土,弄得一身狼狽,就像是不修邊幅的浪子,數年前因暨大教學的關係,推動木生昆蟲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蝴蝶標本即使乾濕度保存環境得宜,150年後仍然難保不變質毀損,劉明浩認為以數位影像紀錄蝴蝶標本的細節,能為後代子孫保留珍貴的生態遺產。 在攝影的世界裡,顯微攝影是另外一個大「坑」,無論是拍攝器材、攝影技法、影像後製都是另一塊獨立領域,而在蝶翼鱗片的顯微攝影領域,在國內幾無SOP可遵循,劉明浩展開一段自我修練的歷程,他查閱國內外相關領域文獻手冊,自行拆解鏡頭組裝蛇腹,搭設攝影棚,調校步進馬達,在微米之間控制焦點與景深,每一張影像至少要堆疊150張不同焦點的影像,才能創作一張還算是清晰的蝶翼顯微照片。 但最讓劉明浩想搥胸頓足的並非攝影後製技術上的障礙,而是在顯微攝影的視界中,所有的汙點都會被極端的放大,一粒灰塵、一隻蟎蟲、一縷蜘蛛絲…,那些肉眼看不到的,都會破壞畫面的純淨與美感,要如何除去髒汙,又不破壞鱗粉?劉明浩正式拍攝前,靠著吹氣球與模型靜電刷,像是執行精密的眼科手術,一層一層剝除汙漬,還原蝶翼鱗片真實的原貌。 「蝶翼的微觀世界太迷人了,甚至顛覆人們想像」,劉明浩指出,像琉璃小灰蝶散發淺藍金屬的翅膀,底層鱗片是黑色的,表層則是透明的,光線照向蝶翼,產生了反射、折射、繞射、散射、干涉、漫射、偏振等光學現象,有些是色素色,有些是物理色、構造色,而這些豐富多彩的變化,暗藏著蝴蝶擬態、警戒、隔水、提升體溫等為了能在大自然裡生存的奧秘。 劉明浩表示,蝴蝶翅膀炫目多變的色彩,帶給人們美的感受,他樂於將這樣的感受分享給大家,近期開始整理自身跌跌撞撞的創作歷程與心得,希望發表後,能有更多攝影愛好者少走一點冤枉路,投入蝶翼顯微攝影的領域。 本次展覽共展出46張精彩絕倫的作品,包含榮獲《2022 Taiwan顯微攝影競賽》「銀獎」作品:最佳鱗演(銀紋淡黃蝶)。5月12日在紙教堂舉行了展覽記者會,劉明浩表示:「因為喜愛蝴蝶,所以想要找尋讓蝴蝶可以永久被珍存的方式,因此開始透過數位影像紀錄蝴蝶的樣貌與細緻微妙之處,這一切創作的原點,是希望人們能從微米毫釐之間,認識蝴蝶的生態及珍視孵育蝴蝶的自然棲地,並期待大家一起加入蝴蝶棲地營造的行列」,因此這次在紙教堂展出的作品將進行義賣,並將所得全數捐予長期致力於蝴蝶棲地營造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記者會中林務局秘書秦思原、埔里鎮公所秘書王雅樂也都代表致詞,感謝與佩服劉明浩為蝴蝶生態的貢獻、堅持及努力,而桃源國小更在黃文生校長帶領下全校師生共同參加,並由劉明浩老師親自導覽為小朋友進行一場蝴蝶生態與拍攝方法解說,讓環境永續及生態之美能在小小心靈裡扎根深化。 11年來,「新故鄉」在文化部、環保署、水保局和林務局等公、私部門協力下,在大埔里四鄉鎮的蝴蝶棲地點已達78處、種植超過115種以台灣原生植物為主的食草和蜜源植物,超過5萬棵。藉由義賣,持續廣植蝴蝶食草和蜜源植物,讓環境永續發展的種子向下扎根。「期許臺灣的未來世代,不再是恐懼毛蟲,而是發現毛蟲真的是好可愛!」劉明浩期許著。圖/業者提供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毫釐千里─劉明浩蝴蝶顯微攝影展 展覽日期:2023/04/22~06/07,每日上午09:30~下午17:00 展覽地點:紙教堂「流」藝廊(南投縣埔里鎮桃米巷52-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