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時報總社
標題主旨: 20220618 〈微膠細胞迷蹤 19622018〉與〈傹身之境〉 [打印本頁]
記者: Leecrstar 時間: 2022-6-19 03:43 AM
標題主旨: 20220618 〈微膠細胞迷蹤 19622018〉與〈傹身之境〉
兩岸時報總社 李權祐編輯/報導
藝術創作能深入人心,除作品題材令人觸動、表現新穎之外,作品主軸與創作者之間的連結程度也是重要關鍵之一,越是從「自身」出發,則越能牽動觀者經驗而與創作者共鳴。藝術家林月霞專注於生物藝術領域,從以自身的心臟超音波檢查為創作素材開始,至近年更從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家人身上找到創作的意義。而分別於近日在國美館展出的兩件林月霞的生物醫學創作,皆是從阿茲海默症出發的跨領域藝術創作。
[youtube]_DPl1V-RROQ[/youtube]
一件是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作為培育科技藝術創作人才之推手,所辦理「藝術跨域創作案」、「藝術跨域策展案」及「數位人才國外駐棧創作計畫」等中脫瑩而出的作品〈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展期從6月4日至7月24日於一樓時光天井多屏幕展區展演。另一件則是由黃盟欽策展的《動形身勢》中的〈傹身之境》,兩者皆是關於腦細胞病變,記憶失序的醫學學與新媒體藝術跨域的個案研究創作,也是從阿茲海默症的實證醫學角度出發,透過新媒體藝術手法轉譯所成的跨領域創作。
[youtube]RyRHpnFnchs[/youtube]
〈微膠細胞迷蹤 19622018 Microglial Cell Disconnection19622018〉是結合醫學與新媒體藝術的跨領域創作,此作品與台中中山醫學大學腦神經科合作。「微膠細胞」(microglia)即是腦神經中最小的細胞卻也是生命記憶持續的關鍵,計畫中以追蹤個案阿茲海默症病患病史為依據,「19622018」則為其代號,意味著這位 1962 年生且自 2018 年追蹤至今的記憶消失過程,並以其核磁共振影像(MRI)與 EEG 數據做為創作圖像的參考依據。在時光天井的寬敞場域裡以「缺陷」的多電視屏幕裝置場闡述保羅·維里利奧(Paul Virilio)生命不完善的事實,另方面也符合完形心理學中腦的運作是整體性的概念,縱使具缺陷,但我們的腦認知會自動補足,而這意味著生命有自動完善的能力。作品中藝術家更在醫學數據的基礎上,以新媒體手法建構一個專屬此個案的腦內空間,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明顯察覺數量銳減、速度減緩,如此如故事性般讓觀者經歷一場與病患生命自興到衰的過程。這是有別於醫學的客觀角度觀看到的檢測儀所顯現的生命跡象,而是創作者以主觀感受抒發出的人文的關懷和省思。
[youtube]zf7Dsh3QP2A[/youtube]
台中803總院耳鼻喉科主任柯敏正醫師與林月霞老師對有關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的交流
而於國美館二樓的〈傹身之境〉則是以沉浸式五面投影方式呈現,此作品是得到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阿茲海默症實驗中心林志立教授協助。若說〈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是個案的研究創作,則〈傹身之境〉是以普遍案例,意即收集阿茲海默症統計數據與腦細胞萎縮訊息斷裂的特徵交織,而成為作品元素。藝術家更於研究中發現,無論身體細胞或器官的運作,都恰能對應人的外在行為,及與世界的關係,尤其當全世界歷經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狀病毒疫情後,更深刻體會;身體是個獨立卻依賴物質與新靈兼具的矛盾複雜體。
[youtube]ZtsLGISPPZg[/youtube]
此次林月霞同時以兩件在國美館展出的跨領域的生物醫學創作,提點出一個值得深思的生命議題。傳統哲學裡,柏拉圖將理念視為生命的實體,至近代笛卡爾和康德哲學將靈魂當作意識活動的主體便忽略生命實體所具有的綿延和變動性。當代科技醫學更驗證了個體的差別性,生命的任何一單位(小至細胞,大到器官)分秒皆處在運動狀態中,人體是一個流動的磁場,即意味著生命的特殊性。如此一個獨特存在的個體(肉身/意識),能否輕易被取代?因此,在實證醫學、運算美學和新媒體科技藝術中搜索一個契機,一個明為科技文明實則暗藏人類生存危機的時間點。
觀賞林月霞的〈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與〈傹身之境〉創作,即在結合醫學實證外,又以充滿想像的立體視角,在新媒體藝術的世界裡,讓我們進入人體的宇宙世界,並重現阿茲海默症病人的記憶消失過程。
[youtube]_iVVjXrEv8Q[/youtube]
清傳茶食創辦人 郭書馨向林月霞老師探討有關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的知識 〈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
展覽地點:台灣國立美術館一樓時光天井多屏幕區
展覽時間:2022/06/04-07/24
《動形身勢》展覽的〈傹身之境》
展覽地點:台灣國立美術館二樓 203-205展覽室
展覽時間:2022/04/16-06/26
歡迎光臨 兩岸時報總社 (https://cstna.com/) |
Powered by Discuz! X 2.0 |